更新時間:2022-09-16 來源:黑馬程序員 瀏覽量:
服務集群的概述
概述
為了避免單點故障,現在的應用通常至少會部署在兩臺服務器上,這樣就組成了集群。集群就是單機的多實例,在多個服務器上部署多個服務,每個服務就是一個節點,部署N個節點,處理業務的能力就提升 N倍(大約),這些節點的集合就叫做集群。
管理控制臺
目前的管理控制臺已經發布0.1版本,結構上采取了前后端分離的方式,前端使用Vue和Vuetify分別作為Javascript框架和UI框架,后端采用Spring Boot框架。既可以按照標準的Maven方式進行打包,部署,也可以采用前后端分離的部署方式,方便開發,功能上,目前具備了服務查詢,服務治理(包括Dubbo2.7中新增的治理規則)以及服務測試三部分內容。
Maven方式部署
- 安裝
git clone https://github.com/apache/dubbo-admin.git cd dubbo-admin mvn clean package cd dubbo-admin-distribution/target java -jar dubbo-admin-0.1.jar
- 訪問
[http://localhost:8080](http://localhost:8080/)
前后端分離部署
- 前端
cd dubbo-admin-ui npm install npm run dev
- 后端
cd dubbo-admin-server mvn clean package cd target java -jar dubbo-admin-server-0.1.jar
- 訪問
[http://localhost:8081](http://localhost:8081/)
- 前后端分離模式下,前端的修改可以實時生效
環境搭建
略
集群調用存在的問題
負載均衡
集群容錯
服務治理
集群的調用過程
調用過程
在對集群相關代碼進行分析之前,這里有必要先來介紹一下集群容錯的所有組件。包含 Cluster、Cluster Invoker、Directory、Router 和 LoadBalance 等。
集群工作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在服務消費者初始化期間,集群 Cluster 實現類為服務消費者創建 Cluster Invoker 實例,即上圖中的 merge 操作。第二個階段是在服務消費者進行遠程調用時。以 FailoverClusterInvoker 為例,該類型 Cluster Invoker 首先會調用 Directory 的 list 方法列舉 Invoker 列表(可將 Invoker 簡單理解為服務提供者)。Directory 的用途是保存 Invoker,可簡單類比為 List。其實現類 RegistryDirectory 是一個動態服務目錄,可感知注冊中心配置的變化,它所持有的 Invoker 列表會隨著注冊中心內容的變化而變化。每次變化后,RegistryDirectory 會動態增刪 Invoker,并調用 Router 的 route 方法進行路由,過濾掉不符合路由規則的 Invoker。當 FailoverClusterInvoker 拿到 Directory 返回的 Invoker 列表后,它會通過 LoadBalance 從 Invoker 列表中選擇一個 Invoker。最后 FailoverClusterInvoker 會將參數傳給 LoadBalance 選擇出的 Invoker 實例的 invoke 方法,進行真正的遠程調用。
組件介紹
Directory:它代表多個Invoker,從methodInvokerMap提取,但是他的值是動態,例如注冊中心的變更。
Router:負責從多個Invoker中按路由規則選出子集,例如應用隔離或讀寫分離或灰度發布等等
Cluster:將Directory中的多個Invoker偽裝成一個Invoker,來容錯,調用失敗重試。
LoadBalance:從多個Invoker選取一個做本次調用,具體包含很多種負載均衡算法。
Invoker:Provider中的一個可調用接口。例如DemoService
集群容錯
在分布式系統中,集群某個某些節點出現問題是大概率事件,因此在設計分布式RPC框架的過程中,必須要把失敗作為設計的一等公民來對待。一次調用失敗之后,應該如何選擇對失敗的選擇策略,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,每種策略可能都有自己獨特的應用場景。因此,作為框架來說,應當針對不同場景提供多種策略,供用戶進行選擇。
在Dubbo設計中,通過Cluster這個接口的抽象,把一組可供調用的Provider信息組合成為一個統一的`Invoker`供調用方進行調用。經過路由規則過濾,負載均衡選址后,選中一個具體地址進行調用,如果調用失敗,則會按照集群配置的容錯策略進行容錯處理。
內置集群容錯方式
Dubbo默認內置了若干容錯策略,如果不能滿足用戶需求,則可以通過自定義容錯策略進行配置
Dubbo主要內置了如下幾種策略:
- Failover(失敗自動切換)
- Failsafe(失敗安全)
- Failfast(快速失敗)
- Failback(失敗自動恢復)
- Forking(并行調用)
- Broadcast(廣播調用)
這些名稱比較相似,概念也比較容易混淆,下面逐一進行解釋。
Failover(失敗自動切換)
`Failover`是高可用系統中的一個常用概念,服務器通常擁有主備兩套機器配置,如果主服務器出現故障,則自動切換到備服務器中,從而保證了整體的高可用性。
Dubbo也借鑒了這個思想,并且把它作為Dubbo`默認的容錯策略`。當調用出現失敗的時候,根據配置的重試次數,會自動從其他可用地址中重新選擇一個可用的地址進行調用,直到調用成功,或者是達到重試的上限位置。
Dubbo里默認配置的重試次數是2,也就是說,算上第一次調用,最多會調用3次。
其配置方法,容錯策略既可以在服務提供方配置,也可以服務調用方進行配置。而重試次數的配置則更為靈活,既可以在服務級別進行配置,也可以在方法級別進行配置。具體優先順序為:
```
服務調用方方法級配置 > 服務調用方服務級配置 > 服務提供方方法級配置 > 服務提供方服務級配置
```
以XML方式為例,具體配置方法如下:
服務提供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over" retries="2" />
服務提供方,方法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cluster="failover"> <dubbo:method name="sayHello" retries="2" /> </dubbo:reference>
服務調用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over" retries="1"/>
服務調用方,方法級配置: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over"> <dubbo:method name="sayHello" retries="3" /> </dubbo:reference>
Failover可以自動對失敗進行重試,對調用者屏蔽了失敗的細節,但是Failover策略也會帶來一些副作用:
- 重試會額外增加一下開銷,例如增加資源的使用,在高負載系統下,額外的重試可能讓系統雪上加霜。
- 重試會增加調用的響應時間。
- 某些情況下,重試甚至會造成資源的浪費。考慮一個調用場景,A->B->C,如果A處設置了超時100ms,再B->C的第一次調用完成時已經超過了100ms,但很不幸B->C失敗,這時候會進行重試,但其實這時候重試已經沒有意義,因此在A看來這次調用已經超時,A可能已經開始執行其他邏輯。
Failsafe(失敗安全)
失敗安全策略的核心是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影響整個調用流程。通常情況下用于旁路系統或流程中,它的失敗不影響核心業務的正確性。在實現上,當出現調用失敗時,會忽略此錯誤,并記錄一條日志,同時返回一個空結果,在上游看來調用是成功的。
應用場景,可以用于寫入審計日志等操作。
具體配置方法:
服務提供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safe" />
服務調用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safe"/>
其中服務調用方配置優先于服務提供方配置。
Failfast(快速失敗)
某些業務場景中,某些操作可能是非冪等的,如果重復發起調用,可能會導致出現臟數據等。例如調用某個服務,其中包含一個數據庫的寫操作,如果寫操作完成,但是在發送結果給調用方的過程中出錯了,那么在調用發看來這次調用失敗了,但其實數據寫入已經完成。這種情況下,重試可能并不是一個好策略,這時候就需要使用到`Failfast`策略,調用失敗立即報錯。讓調用方來決定下一步的操作并保證業務的冪等性。
具體配置方法:
服務提供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fast" />
服務調用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fast"/>
其中服務調用方配置優先于服務提供方配置。
Failback(失敗自動恢復)
`Failback`通常和`Failover`兩個概念聯系在一起。在高可用系統中,當主機發生故障,通過`Failover`進行主備切換后,待故障恢復后,系統應該具備自動恢復原始配置的能力。
Dubbo中的`Failback`策略中,如果調用失敗,則此次失敗相當于`Failsafe`,將返回一個空結果。而與`Failsafe`不同的是,Failback策略會將這次調用加入內存中的失敗列表中,對于這個列表中的失敗調用,會在另一個線程中進行異步重試,重試如果再發生失敗,則會忽略,即使重試調用成功,原來的調用方也感知不到了。因此它通常適合于,對于實時性要求不高,且不需要返回值的一些異步操作。
具體配置方法:
服務提供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safe" />
服務調用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failsafe"/>
其中服務調用方配置優先于服務提供方配置。
按照目前的實現,Failback策略還有一些局限,例如內存中的失敗調用列表沒有上限,可能導致堆積,異步重試的執行間隔無法調整,默認是5秒。
Forking(并行調用)
上述幾種策略中,主要都是針對調用失敗發生后如何進行彌補的角度去考慮的,而`Forking`策略則跟上述幾種策略不同,是一種典型的用成本換時間的思路。即第一次調用的時候就同時發起多個調用,只要其中一個調用成功,就認為成功。在資源充足,且對于失敗的容忍度較低的場景下,可以采用此策略。
具體配置方法:
服務提供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 cluster="forking" />
服務調用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forking"/>
其中服務調用方配置優先于服務提供方配置。
Broadcast(廣播調用)
在某些場景下,可能需要對服務的所有提供者進行操作,此時可以使用廣播調用策略。此策略會逐個調用所有提供者,只要任意有一個提供者出錯,則認為此次調用出錯。通常用于通知所有提供者更新緩存或日志等本地資源信息。
具體配置方法:
服務提供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service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ref="demoService" cluster="broadcast" />
服務調用方,服務級配置
<dubbo:reference id="demoService" interface="org.apache.dubbo.demo.DemoService" cluster="broadcast"/>
其中服務調用方配置優先于服務提供方配置。
集群容錯調優
下表對各種策略做一個簡單對比,
| 策略名稱 | 優點 | 缺點 |
| 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|
| Failover | 對調用者屏蔽調用失敗的信息 | 增加RT,額外資源開銷,資源浪費 |
| Failfast | 業務快速感知失敗狀態進行自主決策 | 產生較多報錯的信息 |
| Failsafe | 即使失敗了也不會影響核心流程 | 對于失敗的信息不敏感,需要額外的監控 |
| Failback | 失敗自動異步重試 | 重試任務可能堆積 |
| Forking | 并行發起多個調用,降低失敗概率 | 消耗額外的機器資源,需要確保操作冪等性 |
| Broadcast | 支持對所有的服務提供者進行操作 | 資源消耗很大 |
綜上我們得知,不同的容錯策略往往對應不同的業務處理,這里做一個總結如下:
Failover:通常用于對調用rt不敏感的場景,如讀操作;但重試會帶來更長延遲
Failfast:通常用于非冪等性操作,需要快速感知失敗的場景;比如新增記錄
Failsafe:通常用于旁路系統,失敗不影響核心流程正確性的場景;如日志記錄
Failback:通常用于對于實時性要求不高,且不需要返回值的一些異步操作的場景
Forking:通常用于資源充足,且對于失敗的容忍度較低,實時性要求高的讀操作,但需要浪費更多服務資源
Broadcast:如通知所有提供者更新緩存或日志等本地資源信息
源碼分析
我們在上一章看到了兩個概念,分別是集群接口 Cluster 和 Cluster Invoker,這兩者是不同的。Cluster 是接口,而 Cluster Invoker 是一種 Invoker。服務提供者的選擇邏輯,以及遠程調用失敗后的的處理邏輯均是封裝在 Cluster Invoker 中。那么 Cluster 接口和相關實現類有什么用呢?用途比較簡單,僅用于生成 Cluster Invoker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源碼。
public class FailoverCluster implements Cluster {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NAME = "failover"; @Override public <T> Invoker<T> join(Directory<T> directory) throws RpcException { // 創建并返回 FailoverClusterInvoker 對象 return new FailoverClusterInvoker<T>(directory); } }
如上,FailoverCluster 總共就包含這幾行代碼,用于創建 FailoverClusterInvoker 對象,很簡單。下面再看一個。
public class FailbackCluster implements Cluster { public final static String NAME = "failback"; @Override public <T> Invoker<T> join(Directory<T> directory) throws RpcException { // 創建并返回 FailbackClusterInvoker 對象 return new FailbackClusterInvoker<T>(directory); } }
如上,FailbackCluster 的邏輯也是很簡單,無需解釋了。所以接下來,我們把重點放在各種 Cluster Invoker 上
Cluster Invoker
我們首先從各種 Cluster Invoker 的父類 AbstractClusterInvoker 源碼開始說起。前面說過,集群工作過程可分為兩個階段,第一個階段是在服務消費者初始化期間,這個在服務引用那篇文章中分析過,就不贅述。第二個階段是在服務消費者進行遠程調用時,此時 AbstractClusterInvoker 的 invoke 方法會被調用。列舉 Invoker,負載均衡等操作均會在此階段被執行。因此下面先來看一下 invoke 方法的邏輯。
public Result invoke(final Invocation invocation) throws RpcException { checkWhetherDestroyed(); LoadBalance loadbalance = null; // 綁定 attachments 到 invocation 中. Map<String, String> contextAttachments = RpcContext.getContext().getAttachments(); if (contextAttachments != null && contextAttachments.size() != 0) { ((RpcInvocation) invocation).addAttachments(contextAttachments); } // 列舉 Invoker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 = list(invocation); if (invokers != null && !invokers.isEmpty()) { // 加載 LoadBalance loadbalance = ExtensionLoader.getExtensionLoader(LoadBalance.class).getExtension(invokers.get(0).getUrl() .getMethodParameter(RpcUtils.getMethodName(invocation), Constants.LOADBALANCE_KEY, Constants.DEFAULT_LOADBALANCE)); } RpcUtils.attachInvocationIdIfAsync(getUrl(), invocation); // 調用 doInvoke 進行后續操作 return doInvoke(invocation, invokers, loadbalance); } // 抽象方法,由子類實現 protected abstract Result doInvoke(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;
AbstractClusterInvoker 的 invoke 方法主要用于列舉 Invoker,以及加載 LoadBalance。最后再調用模板方法 doInvoke 進行后續操作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Invoker 列舉方法 list(Invocation) 的邏輯,如下:
protected List<Invoker<T>> list(Invocation invocation) throws RpcException { // 調用 Directory 的 list 方法列舉 Invoker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 = directory.list(invocation); return invokers; }
如上,AbstractClusterInvoker 中的 list 方法做的事情很簡單,只是簡單的調用了 Directory 的 list 方法,沒有其他更多的邏輯了。Directory 即相關實現類在前文已經分析過,這里就不多說了。接下來,我們把目光轉移到 AbstractClusterInvoker 的各種實現類上,來看一下這些實現類是如何實現 doInvoke 方法邏輯的。
FailoverClusterInvoker
FailoverClusterInvoker 在調用失敗時,會自動切換 Invoker 進行重試。默認配置下,Dubbo 會使用這個類作為缺省 Cluster Invoker。下面來看一下該類的邏輯。
public class FailoverClusterInvoker<T> extends AbstractClusterInvoker<T> { // 省略部分代碼 @Override public Result doInvoke(Invocation invocation, final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 { List<Invoker<T>> copyinvokers = invokers; checkInvokers(copyinvokers, invocation); // 獲取重試次數 int len = getUrl().getMethodParameter(invocation.getMethodName(), Constants.RETRIES_KEY, Constants.DEFAULT_RETRIES) + 1; if (len <= 0) { len = 1; } RpcException le = null; List<Invoker<T>> invoked = new ArrayList<Invoker<T>>(copyinvokers.size()); Set<String> providers = new HashSet<String>(len); // 循環調用,失敗重試 for (int i = 0; i < len; i++) { if (i > 0) { checkWhetherDestroyed(); // 在進行重試前重新列舉 Invoker,這樣做的好處是,如果某個服務掛了, // 通過調用 list 可得到最新可用的 Invoker 列表 copyinvokers = list(invocation); // 對 copyinvokers 進行判空檢查 checkInvokers(copyinvokers, invocation); } // 通過負載均衡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copyinvokers, invoked); // 添加到 invoker 到 invoked 列表中 invoked.add(invoker); // 設置 invoked 到 RPC 上下文中 RpcContext.getContext().setInvokers((List) invoked); try { // 調用目標 Invoker 的 invoke 方法 Result result =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return result; } catch (RpcException e) { if (e.isBiz()) { throw e; } le = e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le = new RpcException(e.getMessage(), e); } finally { providers.add(invoker.getUrl().getAddress()); } } // 若重試失敗,則拋出異常 throw new RpcException(..., "Failed to invoke the method ..."); } }
如上,FailoverClusterInvoker 的 doInvoke 方法首先是獲取重試次數,然后根據重試次數進行循環調用,失敗后進行重試。在 for 循環內,首先是通過負載均衡組件選擇一個 Invoker,然后再通過這個 Invoker 的 invoke 方法進行遠程調用。如果失敗了,記錄下異常,并進行重試。重試時會再次調用父類的 list 方法列舉 Invoker。整個流程大致如此,不是很難理解。下面我們看一下 select 方法的邏輯。
protected Invoker<T> select(LoadBalance loadbalance, 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ist<Invoker<T>> selected) throws RpcException { if (invokers == null || invokers.isEmpty()) return null; // 獲取調用方法名 String methodName = invocation == null ? "" : invocation.getMethodName(); // 獲取 sticky 配置,sticky 表示粘滯連接。所謂粘滯連接是指讓服務消費者盡可能的 // 調用同一個服務提供者,除非該提供者掛了再進行切換 boolean sticky = invokers.get(0).getUrl().getMethodParameter(methodName, Constants.CLUSTER_STICKY_KEY, Constants.DEFAULT_CLUSTER_STICKY); { // 檢測 invokers 列表是否包含 stickyInvoker,如果不包含, // 說明 stickyInvoker 代表的服務提供者掛了,此時需要將其置空 if (stickyInvoker != null && !invokers.contains(stickyInvoker)) { stickyInvoker = null; } // 在 sticky 為 true,且 stickyInvoker != null 的情況下。如果 selected 包含 // stickyInvoker,表明 stickyInvoker 對應的服務提供者可能因網絡原因未能成功提供服務。 // 但是該提供者并沒掛,此時 invokers 列表中仍存在該服務提供者對應的 Invoker。 if (sticky && stickyInvoker != null && (selected == null || !selected.contains(stickyInvoker))) { // availablecheck 表示是否開啟了可用性檢查,如果開啟了,則調用 stickyInvoker 的 // isAvailable 方法進行檢查,如果檢查通過,則直接返回 stickyInvoker。 if (availablecheck && stickyInvoker.isAvailable()) { return stickyInvoker; } } } // 如果線程走到當前代碼處,說明前面的 stickyInvoker 為空,或者不可用。 // 此時繼續調用 doSelect 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do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invokers, selected); // 如果 sticky 為 true,則將負載均衡組件選出的 Invoker 賦值給 stickyInvoker if (sticky) { stickyInvoker = invoker; } return invoker; }
如上,select 方法的主要邏輯集中在了對粘滯連接特性的支持上。首先是獲取 sticky 配置,然后再檢測 invokers 列表中是否包含 stickyInvoker,如果不包含,則認為該 stickyInvoker 不可用,此時將其置空。這里的 invokers 列表可以看做是**存活著的服務提供者**列表,如果這個列表不包含 stickyInvoker,那自然而然的認為 stickyInvoker 掛了,所以置空。如果 stickyInvoker 存在于 invokers 列表中,此時要進行下一項檢測 — 檢測 selected 中是否包含 stickyInvoker。如果包含的話,說明 stickyInvoker 在此之前沒有成功提供服務(但其仍然處于存活狀態)。此時我們認為這個服務不可靠,不應該在重試期間內再次被調用,因此這個時候不會返回該 stickyInvoker。如果 selected 不包含 stickyInvoker,此時還需要進行可用性檢測,比如檢測服務提供者網絡連通性等。當可用性檢測通過,才可返回 stickyInvoker,否則調用 doSelect 方法選擇 Invoker。如果 sticky 為 true,此時會將 doSelect 方法選出的 Invoker 賦值給 stickyInvoker。
以上就是 select 方法的邏輯,這段邏輯看起來不是很復雜,但是信息量比較大。不搞懂 invokers 和 selected 兩個入參的含義,以及粘滯連接特性,這段代碼是不容易看懂的。所以大家在閱讀這段代碼時,不要忽略了對背景知識的理解。關于 select 方法先分析這么多,繼續向下分析。
private Invoker<T> doSelect(LoadBalance loadbalance, 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ist<Invoker<T>> selected) throws RpcException { if (invokers == null || invokers.isEmpty()) return null; if (invokers.size() == 1) return invokers.get(0); if (loadbalance == null) { // 如果 loadbalance 為空,這里通過 SPI 加載 Loadbalance,默認為 RandomLoadBalance loadbalance = ExtensionLoader.getExtensionLoader(LoadBalance.class).getExtension(Constants.DEFAULT_LOADBALANCE); } // 通過負載均衡組件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loadbalance.select(invokers, getUrl(), invocation); // 如果 selected 包含負載均衡選擇出的 Invoker,或者該 Invoker 無法經過可用性檢查,此時進行重選 if ((selected != null && selected.contains(invoker)) || (!invoker.isAvailable() && getUrl() != null && availablecheck)) { try { // 進行重選 Invoker<T> rinvoker = re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invokers, selected, availablecheck); if (rinvoker != null) { // 如果 rinvoker 不為空,則將其賦值給 invoker invoker = rinvoker; } else { // rinvoker 為空,定位 invoker 在 invokers 中的位置 int index = invokers.indexOf(invoker); try { // 獲取 index + 1 位置處的 Invoker,以下代碼等價于: // invoker = invokers.get((index + 1) % invokers.size()); invoker = index < invokers.size() - 1 ? invokers.get(index + 1) : invokers.get(0); } catch (Exception e) { logger.warn("... may because invokers list dynamic change, ignore."); } } } catch (Throwable t) { logger.error("cluster reselect fail reason is : ..."); } } return invoker; }
doSelect 主要做了兩件事,第一是通過負載均衡組件選擇 Invoker。第二是,如果選出來的 Invoker 不穩定,或不可用,此時需要調用 reselect 方法進行重選。若 reselect 選出來的 Invoker 為空,此時定位 invoker 在 invokers 列表中的位置 index,然后獲取 index + 1 處的 invoker,這也可以看做是重選邏輯的一部分。下面我們來看一下 reselect 方法的邏輯。
private Invoker<T> reselect(LoadBalance loadbalance, 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ist<Invoker<T>> selected, boolean availablecheck) throws RpcException { List<Invoker<T>> reselectInvokers = new ArrayList<Invoker<T>>(invokers.size() > 1 ? (invokers.size() - 1) : invokers.size()); // 下面的 if-else 分支邏輯有些冗余,pull request #2826 對這段代碼進行了簡化,可以參考一下 // 根據 availablecheck 進行不同的處理 if (availablecheck) { // 遍歷 invokers 列表 for (Invoker<T> invoker : invokers) { // 檢測可用性 if (invoker.isAvailable()) { // 如果 selected 列表不包含當前 invoker,則將其添加到 reselectInvokers 中 if (selected == null || !selected.contains(invoker)) { reselectInvokers.add(invoker); } } } // reselectInvokers 不為空,此時通過負載均衡組件進行選擇 if (!reselectInvokers.isEmpty()) { return loadbalance.select(reselectInvokers, getUrl(), invocation); } // 不檢查 Invoker 可用性 } else { for (Invoker<T> invoker : invokers) { // 如果 selected 列表不包含當前 invoker,則將其添加到 reselectInvokers 中 if (selected == null || !selected.contains(invoker)) { reselectInvokers.add(invoker); } } if (!reselectInvokers.isEmpty()) { // 通過負載均衡組件進行選擇 return loadbalance.select(reselectInvokers, getUrl(), invocation); } } { // 若線程走到此處,說明 reselectInvokers 集合為空,此時不會調用負載均衡組件進行篩選。 // 這里從 selected 列表中查找可用的 Invoker,并將其添加到 reselectInvokers 集合中 if (selected != null) { for (Invoker<T> invoker : selected) { if ((invoker.isAvailable()) && !reselectInvokers.contains(invoker)) { reselectInvokers.add(invoker); } } } if (!reselectInvokers.isEmpty()) { // 再次進行選擇,并返回選擇結果 return loadbalance.select(reselectInvokers, getUrl(), invocation); } } return null; }
reselect 方法總結下來其實只做了兩件事情,第一是查找可用的 Invoker,并將其添加到 reselectInvokers 集合中。第二,如果 reselectInvokers 不為空,則通過負載均衡組件再次進行選擇。其中第一件事情又可進行細分,一開始,reselect 從 invokers 列表中查找有效可用的 Invoker,若未能找到,此時再到 selected 列表中繼續查找。關于 reselect 方法就先分析到這,繼續分析其他的 Cluster Invoker。
FailbackClusterInvoker
FailbackClusterInvoker 會在調用失敗后,返回一個空結果給服務消費者。并通過定時任務對失敗的調用進行重傳,適合執行消息通知等操作。下面來看一下它的實現邏輯。
public class FailbackClusterInvoker<T> extends AbstractClusterInvoker<T> {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RETRY_FAILED_PERIOD = 5 * 1000; private final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 = Executors.newScheduledThreadPool(2, new NamedInternalThreadFactory("failback-cluster-timer", true));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Map<Invocation, AbstractClusterInvoker<?>> failed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Invocation, AbstractClusterInvoker<?>>(); private volatile ScheduledFuture<?> retryFuture; @Override protected Result doInvoke(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 { try { checkInvokers(invokers, invocation); // 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invokers, null); // 進行調用 return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// 如果調用過程中發生異常,此時僅打印錯誤日志,不拋出異常 logger.error("Failback to invoke method ..."); // 記錄調用信息 addFailed(invocation, this); // 返回一個空結果給服務消費者 return new RpcResult(); } } private void addFailed(Invocation invocation, AbstractClusterInvoker<?> router) { if (retryFuture == null) { synchronized (this) { if (retryFuture == null) { // 創建定時任務,每隔5秒執行一次 retryFuture = scheduledExecutorService.scheduleWithFixedDelay(new Runnable() { @Override public void run() { try { // 對失敗的調用進行重試 retryFailed(); } catch (Throwable t) { // 如果發生異常,僅打印異常日志,不拋出 logger.error("Unexpected error occur at collect statistic", t); } } }, RETRY_FAILED_PERIOD, RETRY_FAILED_PERIOD, TimeUnit.MILLISECONDS); } } } // 添加 invocation 和 invoker 到 failed 中 failed.put(invocation, router); } void retryFailed() { if (failed.size() == 0) { return; } // 遍歷 failed,對失敗的調用進行重試 for (Map.Entry<Invocation, AbstractClusterInvoker<?>> entry : new HashMap<Invocation, AbstractClusterInvoker<?>>(failed).entrySet()) { Invocation invocation = entry.getKey(); Invoker<?> invoker = entry.getValue(); try { // 再次進行調用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// 調用成功后,從 failed 中移除 invoker failed.remove(invocation)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// 僅打印異常,不拋出 logger.error("Failed retry to invoke method ..."); } } } }
這個類主要由3個方法組成,首先是 doInvoker,該方法負責初次的遠程調用。若遠程調用失敗,則通過 addFailed 方法將調用信息存入到 failed 中,等待定時重試。addFailed 在開始階段會根據 retryFuture 為空與否,來決定是否開啟定時任務。retryFailed 方法則是包含了失敗重試的邏輯,該方法會對 failed 進行遍歷,然后依次對 Invoker 進行調用。調用成功則將 Invoker 從 failed 中移除,調用失敗則忽略失敗原因。
以上就是 FailbackClusterInvoker 的執行邏輯,不是很復雜,繼續往下看。
FailfastClusterInvoker
FailfastClusterInvoker 只會進行一次調用,失敗后立即拋出異常。適用于冪等操作,比如新增記錄。源碼如下:
public class FailfastClusterInvoker<T> extends AbstractClusterInvoker<T> { @Override public Result doInvoke(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 { checkInvokers(invokers, invocation); // 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invokers, null); try { // 調用 Invoker return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if (e instanceof RpcException && ((RpcException) e).isBiz()) { // 拋出異常 throw (RpcException) e; } // 拋出異常 throw new RpcException(..., "Failfast invoke providers ..."); } } }
如上,首先是通過 select 方法選擇 Invoker,然后進行遠程調用。如果調用失敗,則立即拋出異常。FailfastClusterInvoker 就先分析到這,下面分析 FailsafeClusterInvoker。
FailsafeClusterInvoker
FailsafeClusterInvoker 是一種失敗安全的 Cluster Invoker。所謂的失敗安全是指,當調用過程中出現異常時,FailsafeClusterInvoker 僅會打印異常,而不會拋出異常。適用于寫入審計日志等操作。下面分析源碼。
public class FailsafeClusterInvoker<T> extends AbstractClusterInvoker<T> { @Override public Result doInvoke(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 { try { checkInvokers(invokers, invocation); // 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invokers, null); // 進行遠程調用 return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// 打印錯誤日志,但不拋出 logger.error("Failsafe ignore exception: " + e.getMessage(), e); // 返回空結果忽略錯誤 return new RpcResult(); } } }
FailsafeClusterInvoker 的邏輯和 FailfastClusterInvoker 的邏輯一樣簡單,無需過多說明。繼續向下分析。
ForkingClusterInvoker
ForkingClusterInvoker 會在運行時通過線程池創建多個線程,并發調用多個服務提供者。只要有一個服務提供者成功返回了結果,doInvoke 方法就會立即結束運行。ForkingClusterInvoker 的應用場景是在一些對實時性要求比較高**讀操作**(注意是讀操作,并行寫操作可能不安全)下使用,但這將會耗費更多的資源。下面來看該類的實現。
public class ForkingClusterInvoker<T> extends AbstractClusterInvoker<T> { private final ExecutorService executor = Executors.newCachedThreadPool( new NamedInternalThreadFactory("forking-cluster-timer", true)); @Override public Result doInvoke(final 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 { try { checkInvokers(invokers, invocation); final List<Invoker<T>> selected; // 獲取 forks 配置 final int forks = getUrl().getParameter(Constants.FORKS_KEY, Constants.DEFAULT_FORKS); // 獲取超時配置 final int timeout = getUrl().getParameter(Constants.TIMEOUT_KEY, Constants.DEFAULT_TIMEOUT); // 如果 forks 配置不合理,則直接將 invokers 賦值給 selected if (forks <= 0 || forks >= invokers.size()) { selected = invokers; } else { selected = new ArrayList<Invoker<T>>(); // 循環選出 forks 個 Invoker,并添加到 selected 中 for (int i = 0; i < forks; i++) { // 選擇 Invoker Invoker<T> invoker = select(loadbalance, invocation, invokers, selected); if (!selected.contains(invoker)) { selected.add(invoker); } } } // ----------------------? 分割線1 ?---------------------- // RpcContext.getContext().setInvokers((List) selected); final AtomicInteger count = new AtomicInteger(); final BlockingQueue<Object> ref = new LinkedBlockingQueue<Object>(); // 遍歷 selected 列表 for (final Invoker<T> invoker : selected) { // 為每個 Invoker 創建一個執行線程 executor.execute(new Runnable() { @Override public void run() { try { // 進行遠程調用 Result result =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// 將結果存到阻塞隊列中 ref.offer(result)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int value = count.incrementAndGet(); // 僅在 value 大于等于 selected.size() 時,才將異常對象 // 放入阻塞隊列中,請大家思考一下為什么要這樣做。 if (value >= selected.size()) { // 將異常對象存入到阻塞隊列中 ref.offer(e); } } } }); } // ----------------------? 分割線2 ?---------------------- // try { // 從阻塞隊列中取出遠程調用結果 Object ret = ref.poll(timeout, TimeUnit.MILLISECONDS); // 如果結果類型為 Throwable,則拋出異常 if (ret instanceof Throwable) { Throwable e = (Throwable) ret; throw new RpcException(..., "Failed to forking invoke provider ..."); } // 返回結果 return (Result) ret; } catch (InterruptedException e) { throw new RpcException("Failed to forking invoke provider ..."); } } finally { RpcContext.getContext().clearAttachments(); } } }
ForkingClusterInvoker 的 doInvoker 方法比較長,這里通過兩個分割線將整個方法劃分為三個邏輯塊。從方法開始到分割線1之間的代碼主要是用于選出 forks 個 Invoker,為接下來的并發調用提供輸入。分割線1和分割線2之間的邏輯通過線程池并發調用多個 Invoker,并將結果存儲在阻塞隊列中。分割線2到方法結尾之間的邏輯主要用于從阻塞隊列中獲取返回結果,并對返回結果類型進行判斷。如果為異常類型,則直接拋出,否則返回。
以上就是ForkingClusterInvoker 的 doInvoker 方法大致過程。我們在分割線1和分割線2之間的代碼上留了一個問題,問題是這樣的:為什么要在`value >= selected.size()`的情況下,才將異常對象添加到阻塞隊列中?這里來解答一下。原因是這樣的,在并行調用多個服務提供者的情況下,只要有一個服務提供者能夠成功返回結果,而其他全部失敗。此時 ForkingClusterInvoker 仍應該返回成功的結果,而非拋出異常。在`value >= selected.size()`時將異常對象放入阻塞隊列中,可以保證異常對象不會出現在正常結果的前面,這樣可從阻塞隊列中優先取出正常的結果。
關于 ForkingClusterInvoker 就先分析到這,接下來分析最后一個 Cluster Invoker。
BroadcastClusterInvoker
本章的最后,我們再來看一下 BroadcastClusterInvoker。BroadcastClusterInvoker 會逐個調用每個服務提供者,如果其中一臺報錯,在循環調用結束后,BroadcastClusterInvoker 會拋出異常。該類通常用于通知所有提供者更新緩存或日志等本地資源信息。源碼如下。
public class BroadcastClusterInvoker<T> extends AbstractClusterInvoker<T> { @Override public Result doInvoke(final Invocation invocation, 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LoadBalance loadbalance) throws RpcException { checkInvokers(invokers, invocation); RpcContext.getContext().setInvokers((List) invokers); RpcException exception = null; Result result = null; // 遍歷 Invoker 列表,逐個調用 for (Invoker<T> invoker : invokers) { try { // 進行遠程調用 result = invoker.invoke(invocation); } catch (RpcException e) { exception = e; logger.warn(e.getMessage(), e); } catch (Throwable e) { exception = new RpcException(e.getMessage(), e); logger.warn(e.getMessage(), e); } } // exception 不為空,則拋出異常 if (exception != null) { throw exception; } return result; } }
以上就是 BroadcastClusterInvoker 的代碼,比較簡單,就不多說了。
這里分析了集群容錯的幾種實現方式。集群容錯對于 Dubbo 框架來說,是很重要的邏輯。集群模塊處于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之間,對于服務消費者來說,集群可向其屏蔽服務提供者集群的情況,使其能夠專心進行遠程調用。除此之外,通過集群模塊,我們還可以對服務之間的調用鏈路進行編排優化,治理服務。總的來說,對于 Dubbo 而言,集群容錯相關邏輯是非常重要的。想要對 Dubbo 有比較深的理解,集群容錯是必須要掌握的。
負載均衡
在之前章節中,介紹了服務集群的調用方式。我們發現在多服務實例時,負載均衡調用是其中極其重要的一環。在本章節中,我們一起學習Dubbo中的各種負載均衡策略
負載均衡的主要作用
負載均衡(LoadBalance),它的職責是將網絡請求,或者其他形式的負載“均攤”到不同的機器上。避免集群中部分服務器壓力過大,而另一些服務器比較空閑的情況。通過負載均衡,可以讓每臺服務器獲取到適合自己處理能力的負載。在為高負載服務器分流的同時,還可以避免資源浪費,一舉兩得。
在 Dubbo 中,也有負載均衡的概念和相應的實現。Dubbo 需要對服務消費者的調用請求進行分配,避免少數服務提供者負載過大。服務提供者負載過大,會導致部分請求超時。因此將負載均衡到每個服務提供者上,是非常必要的。
內置的負載均衡策略
Dubbo 提供了4種負載均衡實現,分別是基于權重隨機算法的 RandomLoadBalance、基于最少活躍調用數算法的 LeastActiveLoadBalance、基于 hash 一致性的 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,以及基于加權輪詢算法的 RoundRobinLoadBalance。這幾個負載均衡算法代碼不是很長,但是想看懂也不是很容易,需要大家對這幾個算法的原理有一定了解才行。如果不是很了解,也沒不用太擔心。我們會在分析每個算法的源碼之前,對算法原理進行簡單的講解,幫助大家建立初步的印象。
RandomLoadBalance
RandomLoadBalance 是加權隨機算法的具體實現,它的算法思想很簡單。假設我們有一組服務器 servers = [A, B, C],他們對應的權重為 weights = [5, 3, 2],權重總和為10。現在把這些權重值平鋪在一維坐標值上,[0, 5) 區間屬于服務器 A,[5, 8) 區間屬于服務器 B,[8, 10) 區間屬于服務器 C。接下來通過隨機數生成器生成一個范圍在 [0, 10) 之間的隨機數,然后計算這個隨機數會落到哪個區間上。比如數字3會落到服務器 A 對應的區間上,此時返回服務器 A 即可。權重越大的機器,在坐標軸上對應的區間范圍就越大,因此隨機數生成器生成的數字就會有更大的概率落到此區間內。只要隨機數生成器產生的隨機數分布性很好,在經過多次選擇后,每個服務器被選中的次數比例接近其權重比例。
以上就是 RandomLoadBalance 背后的算法思想,比較簡單。下面開始分析源碼。
RandomLoadBalance 的算法思想比較簡單,在經過多次請求后,能夠將調用請求按照權重值進行“均勻”分配。當然 RandomLoadBalance 也存在一定的缺點,當調用次數比較少時,Random 產生的隨機數可能會比較集中,此時多數請求會落到同一臺服務器上。這個缺點并不是很嚴重,多數情況下可以忽略。RandomLoadBalance 是一個簡單,高效的負載均衡實現,因此 Dubbo 選擇它作為缺省實現。
LeastActiveLoadBalance
LeastActiveLoadBalance 翻譯過來是最小活躍數負載均衡。活躍調用數越小,表明該服務提供者效率越高,單位時間內可處理更多的請求。此時應優先將請求分配給該服務提供者。在具體實現中,每個服務提供者對應一個活躍數 active。初始情況下,所有服務提供者活躍數均為0。每收到一個請求,活躍數加1,完成請求后則將活躍數減1。在服務運行一段時間后,性能好的服務提供者處理請求的速度更快,因此活躍數下降的也越快,此時這樣的服務提供者能夠優先獲取到新的服務請求、這就是最小活躍數負載均衡算法的基本思想。關于 LeastActiveLoadBalance 的背景知識就先介紹到這里,下面開始分析源碼。
public class RandomLoadBalance extends AbstractLoadBalance {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AME = "random"; private final Random random = new Random(); @Override protected <T> Invoker<T> doSelect(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URL url, Invocation invocation) { int length = invokers.size(); int totalWeight = 0; boolean sameWeight = true; // 下面這個循環有兩個作用,第一是計算總權重 totalWeight, // 第二是檢測每個服務提供者的權重是否相同 for (int i = 0; i < length; i++) { int weight = getWeight(invokers.get(i), invocation); // 累加權重 totalWeight += weight; // 檢測當前服務提供者的權重與上一個服務提供者的權重是否相同, // 不相同的話,則將 sameWeight 置為 false。 if (sameWeight && i > 0 && weight != getWeight(invokers.get(i - 1), invocation)) { sameWeight = false; } } // 下面的 if 分支主要用于獲取隨機數,并計算隨機數落在哪個區間上 if (totalWeight > 0 && !sameWeight) { // 隨機獲取一個 [0, totalWeight) 區間內的數字 int offset = random.nextInt(totalWeight); // 循環讓 offset 數減去服務提供者權重值,當 offset 小于0時,返回相應的 Invoker。 // 舉例說明一下,我們有 servers = [A, B, C],weights = [5, 3, 2],offset = 7。 // 第一次循環,offset - 5 = 2 > 0,即 offset > 5, // 表明其不會落在服務器 A 對應的區間上。 // 第二次循環,offset - 3 = -1 < 0,即 5 < offset < 8, // 表明其會落在服務器 B 對應的區間上 for (int i = 0; i < length; i++) { // 讓隨機值 offset 減去權重值 offset -= getWeight(invokers.get(i), invocation); if (offset < 0) { // 返回相應的 Invoker return invokers.get(i); } } } // 如果所有服務提供者權重值相同,此時直接隨機返回一個即可 return invokers.get(random.nextInt(length)); } }
除了最小活躍數,LeastActiveLoadBalance 在實現上還引入了權重值。所以準確的來說,LeastActiveLoadBalance 是基于加權最小活躍數算法實現的。舉個例子說明一下,在一個服務提供者集群中,有兩個性能優異的服務提供者。某一時刻它們的活躍數相同,此時 Dubbo 會根據它們的權重去分配請求,權重越大,獲取到新請求的概率就越大。如果兩個服務提供者權重相同,此時隨機選擇一個即可。
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
一致性 hash 算法由麻省理工學院的 Karger 及其合作者于1997年提出的,算法提出之初是用于大規模緩存系統的負載均衡。它的工作過程是這樣的,首先根據 ip 或者其他的信息為緩存節點生成一個 hash,并將這個 hash 投射到 [0, 2^32-1] 的圓環上。當有查詢或寫入請求時,則為緩存項的 key 生成一個 hash 值。然后查找第一個大于或等于該 hash 值的緩存節點,并到這個節點中查詢或寫入緩存項。如果當前節點掛了,則在下一次查詢或寫入緩存時,為緩存項查找另一個大于其 hash 值的緩存節點即可。大致效果如下圖所示,每個緩存節點在圓環上占據一個位置。如果緩存項的 key 的 hash 值小于緩存節點 hash 值,則到該緩存節點中存儲或讀取緩存項。比如下面綠色點對應的緩存項將會被存儲到 cache-2 節點中。由于 cache-3 掛了,原本應該存到該節點中的緩存項最終會存儲到 cache-4 節點中。
下面來看看一致性 hash 在 Dubbo 中的應用。我們把上圖的緩存節點替換成 Dubbo 的服務提供者,于是得到了下圖:
這里相同顏色的節點均屬于同一個服務提供者,比如 Invoker1-1,Invoker1-2,……, Invoker1-160。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引入虛擬節點,讓 Invoker 在圓環上分散開來,避免數據傾斜問題。所謂數據傾斜是指,由于節點不夠分散,導致大量請求落到了同一個節點上,而其他節點只會接收到了少量請求的情況。比如:
如上,由于 Invoker-1 和 Invoker-2 在圓環上分布不均,導致系統中75%的請求都會落到 Invoker-1 上,只有 25% 的請求會落到 Invoker-2 上。解決這個問題辦法是引入虛擬節點,通過虛擬節點均衡各個節點的請求量。
到這里背景知識就普及完了,接下來開始分析源碼。我們先從 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 的 doSelect 方法開始看起,如下:
public class 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 extends AbstractLoadBalance { private final ConcurrentMap<String, ConsistentHashSelector<?>> selectors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ConsistentHashSelector<?>>(); @Override protected <T> Invoker<T> doSelect(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URL url, Invocation invocation) { String methodName = RpcUtils.getMethodName(invocation); String key = invokers.get(0).getUrl().getServiceKey() + "." + methodName; // 獲取 invokers 原始的 hashcode int identityHashCode = System.identityHashCode(invokers); ConsistentHashSelector<T> selector = (ConsistentHashSelector<T>) selectors.get(key); // 如果 invokers 是一個新的 List 對象,意味著服務提供者數量發生了變化,可能新增也可能減少了。 // 此時 selector.identityHashCode != identityHashCode 條件成立 if (selector == null || selector.identityHashCode != identityHashCode) { // 創建新的 ConsistentHashSelector selectors.put(key, new ConsistentHashSelector<T>(invokers, methodName, identityHashCode)); selector = (ConsistentHashSelector<T>) selectors.get(key); } // 調用 ConsistentHashSelector 的 select 方法選擇 Invoker return selector.select(invocation); } 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ConsistentHashSelector<T> {...} }
如上,doSelect 方法主要做了一些前置工作,比如檢測 invokers 列表是不是變動過,以及創建 ConsistentHashSelector。這些工作做完后,接下來開始調用 ConsistentHashSelector 的 select 方法執行負載均衡邏輯。在分析 select 方法之前,我們先來看一下一致性 hash 選擇器 ConsistentHashSelector 的初始化過程,如下:
private static final class ConsistentHashSelector<T> { // 使用 TreeMap 存儲 Invoker 虛擬節點 private final TreeMap<Long, Invoker<T>> virtualInvokers; private final int replicaNumber; private final int identityHashCode; private final int[] argumentIndex; ConsistentHashSelector(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String methodName, int identityHashCode) { this.virtualInvokers = new TreeMap<Long, Invoker<T>>(); this.identityHashCode = identityHashCode; URL url = invokers.get(0).getUrl(); // 獲取虛擬節點數,默認為160 this.replicaNumber = url.getMethodParameter(methodName, "hash.nodes", 160); // 獲取參與 hash 計算的參數下標值,默認對第一個參數進行 hash 運算 String[] index = Constants.COMMA_SPLIT_PATTERN.split(url.getMethodParameter(methodName, "hash.arguments", "0")); argumentIndex = new int[index.length]; for (int i = 0; i < index.length; i++) { argumentIndex[i] = Integer.parseInt(index[i]); } for (Invoker<T> invoker : invokers) { String address = invoker.getUrl().getAddress(); for (int i = 0; i < replicaNumber / 4; i++) { // 對 address + i 進行 md5 運算,得到一個長度為16的字節數組 byte[] digest = md5(address + i); // 對 digest 部分字節進行4次 hash 運算,得到四個不同的 long 型正整數 for (int h = 0; h < 4; h++) { // h = 0 時,取 digest 中下標為 0 ~ 3 的4個字節進行位運算 // h = 1 時,取 digest 中下標為 4 ~ 7 的4個字節進行位運算 // h = 2, h = 3 時過程同上 long m = hash(digest, h); // 將 hash 到 invoker 的映射關系存儲到 virtualInvokers 中, // virtualInvokers 需要提供高效的查詢操作,因此選用 TreeMap 作為存儲結構 virtualInvokers.put(m, invoker); } } } } }
ConsistentHashSelector 的構造方法執行了一系列的初始化邏輯,比如從配置中獲取虛擬節點數以及參與 hash 計算的參數下標,默認情況下只使用第一個參數進行 hash。需要特別說明的是,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 的負載均衡邏輯只受參數值影響,具有相同參數值的請求將會被分配給同一個服務提供者。ConsistentHashLoadBalance 不 關系權重,因此使用時需要注意一下。
在獲取虛擬節點數和參數下標配置后,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是計算虛擬節點 hash 值,并將虛擬節點存儲到 TreeMap 中。到此,ConsistentHashSelector 初始化工作就完成了。接下來,我們來看看 select 方法的邏輯。
public Invoker<T> select(Invocation invocation) { // 將參數轉為 key String key = toKey(invocation.getArguments()); // 對參數 key 進行 md5 運算 byte[] digest = md5(key); // 取 digest 數組的前四個字節進行 hash 運算,再將 hash 值傳給 selectForKey 方法, // 尋找合適的 Invoker return selectForKey(hash(digest, 0)); } private Invoker<T> selectForKey(long hash) { // 到 TreeMap 中查找第一個節點值大于或等于當前 hash 的 Invoker Map.Entry<Long, Invoker<T>> entry = virtualInvokers.tailMap(hash, true).firstEntry(); // 如果 hash 大于 Invoker 在圓環上最大的位置,此時 entry = null, // 需要將 TreeMap 的頭節點賦值給 entry if (entry == null) { entry = virtualInvokers.firstEntry(); } // 返回 Invoker return entry.getValue(); }
如上,選擇的過程相對比較簡單了。首先是對參數進行 md5 以及 hash 運算,得到一個 hash 值。然后再拿這個值到 TreeMap 中查找目標 Invoker 即可。
RoundRobinLoadBalance
LeastActiveLoadBalance 即加權輪詢負載均衡,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加權輪詢。這里從最簡單的輪詢開始講起,所謂輪詢是指將請求輪流分配給每臺服務器。舉個例子,我們有三臺服務器 A、B、C。我們將第一個請求分配給服務器 A,第二個請求分配給服務器 B,第三個請求分配給服務器 C,第四個請求再次分配給服務器 A。這個過程就叫做輪詢。輪詢是一種無狀態負載均衡算法,實現簡單,適用于每臺服務器性能相近的場景下。但現實情況下,我們并不能保證每臺服務器性能均相近。如果我們將等量的請求分配給性能較差的服務器,這顯然是不合理的。因此,這個時候我們需要對輪詢過程進行加權,以調控每臺服務器的負載。經過加權后,每臺服務器能夠得到的請求數比例,接近或等于他們的權重比。比如服務器 A、B、C 權重比為 5:2:1。那么在8次請求中,服務器 A 將收到其中的5次請求,服務器 B 會收到其中的2次請求,服務器 C 則收到其中的1次請求。
public class RoundRobinLoadBalance extends AbstractLoadBalance { 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NAME = "roundrobin"; private static int RECYCLE_PERIOD = 60000; protected static class WeightedRoundRobin { // 服務提供者權重 private int weight; // 當前權重 private AtomicLong current = new AtomicLong(0); // 最后一次更新時間 private long lastUpdate; public void setWeight(int weight) { this.weight = weight; // 初始情況下,current = 0 current.set(0); } public long increaseCurrent() { // current = current + weight; return current.addAndGet(weight); } public void sel(int total) { // current = current - total; current.addAndGet(-1 * total); } } // 嵌套 Map 結構,存儲的數據結構示例如下: // { // "UserService.query": { // "url1": WeightedRoundRobin@123, // "url2": WeightedRoundRobin@456, // }, // "UserService.update": { // "url1": WeightedRoundRobin@123, // "url2": WeightedRoundRobin@456, // } // } // 最外層為服務類名 + 方法名,第二層為 url 到 WeightedRoundRobin 的映射關系。 // 這里我們可以將 url 看成是服務提供者的 id private ConcurrentMap<String, ConcurrentMap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> methodWeightMap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ConcurrentMap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>(); // 原子更新鎖 private AtomicBoolean updateLock = new AtomicBoolean(); @Override protected <T> Invoker<T> doSelect(List<Invoker<T>> invokers, URL url, Invocation invocation) { String key = invokers.get(0).getUrl().getServiceKey() + "." + invocation.getMethodName(); // 獲取 url 到 WeightedRoundRobin 映射表,如果為空,則創建一個新的 ConcurrentMap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 map = methodWeightMap.get(key); if (map == null) { methodWeightMap.putIfAbsent(key, new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()); map = methodWeightMap.get(key); } int totalWeight = 0; long maxCurrent = Long.MIN_VALUE; // 獲取當前時間 long now = System.currentTimeMillis(); Invoker<T> selectedInvoker = null; WeightedRoundRobin selectedWRR = null; // 下面這個循環主要做了這樣幾件事情: // 1. 遍歷 Invoker 列表,檢測當前 Invoker 是否有 // 相應的 WeightedRoundRobin,沒有則創建 // 2. 檢測 Invoker 權重是否發生了變化,若變化了, // 則更新 WeightedRoundRobin 的 weight 字段 // 3. 讓 current 字段加上自身權重,等價于 current += weight // 4. 設置 lastUpdate 字段,即 lastUpdate = now // 5. 尋找具有最大 current 的 Invoker,以及 Invoker 對應的 WeightedRoundRobin, // 暫存起來,留作后用 // 6. 計算權重總和 for (Invoker<T> invoker : invokers) { String identifyString = invoker.getUrl().toIdentityString(); WeightedRoundRobin weightedRoundRobin = map.get(identifyString); int weight = getWeight(invoker, invocation); if (weight < 0) { weight = 0; } // 檢測當前 Invoker 是否有對應的 WeightedRoundRobin,沒有則創建 if (weightedRoundRobin == null) { weightedRoundRobin = new WeightedRoundRobin(); // 設置 Invoker 權重 weightedRoundRobin.setWeight(weight); // 存儲 url 唯一標識 identifyString 到 weightedRoundRobin 的映射關系 map.putIfAbsent(identify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); weightedRoundRobin = map.get(identifyString); } // Invoker 權重不等于 WeightedRoundRobin 中保存的權重,說明權重變化了,此時進行更新 if (weight != weightedRoundRobin.getWeight()) { weightedRoundRobin.setWeight(weight); } // 讓 current 加上自身權重,等價于 current += weight long cur = weightedRoundRobin.increaseCurrent(); // 設置 lastUpdate,表示近期更新過 weightedRoundRobin.setLastUpdate(now); // 找出最大的 current if (cur > maxCurrent) { maxCurrent = cur; // 將具有最大 current 權重的 Invoker 賦值給 selectedInvoker selectedInvoker = invoker; // 將 Invoker 對應的 weightedRoundRobin 賦值給 selectedWRR,留作后用 selectedWRR = weightedRoundRobin; } // 計算權重總和 totalWeight += weight; } // 對 <identify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 進行檢查,過濾掉長時間未被更新的節點。 // 該節點可能掛了,invokers 中不包含該節點,所以該節點的 lastUpdate 長時間無法被更新。 // 若未更新時長超過閾值后,就會被移除掉,默認閾值為60秒。 if (!updateLock.get() && invokers.size() != map.size()) { if (updateLock.compareAndSet(false, true)) { try { ConcurrentMap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 newMap = new ConcurrentHashMap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(); // 拷貝 newMap.putAll(map); // 遍歷修改,即移除過期記錄 Iterator<Entry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> it = newMap.entrySet().iterator(); while (it.hasNext()) { Entry<String, WeightedRoundRobin> item = it.next(); if (now - item.getValue().getLastUpdate() > RECYCLE_PERIOD) { it.remove(); } } // 更新引用 methodWeightMap.put(key, newMap); } finally { updateLock.set(false); } } } if (selectedInvoker != null) { // 讓 current 減去權重總和,等價于 current -= totalWeight selectedWRR.sel(totalWeight); // 返回具有最大 current 的 Invoker return selectedInvoker; } // should not happen here return invokers.get(0); } }
輪詢調用并不是簡單的一個接著一個依次調用,它是根據權重的值進行循環的。
負載均衡總結
Dubbo 負載均衡策略提供下列四種方式:
Random LoadBalance 隨機,按權重設置隨機概率。Dubbo的默認負載均衡策略
在一個截面上碰撞的概率高,但調用量越大分布越均勻,而且按概率使用權重后也比較均勻,有利于動態調整提供者權重。
RoundRobin LoadBalance 輪循,按公約后的權重設置輪循比率。
存在慢的提供者累積請求問題,比如:第二臺機器很慢,但沒掛,當請求調到第二臺時就卡在那,久而久之,所有請求都卡在調到第二臺上。
LeastActive LoadBalance 最少活躍調用數,相同活躍數的隨機,活躍數指調用前后計數差。
使慢的提供者收到更少請求,因為越慢的提供者的調用前后計數差會越大。
ConsistentHash LoadBalance 一致性Hash,相同參數的請求總是發到同一提供者。
當某一臺提供者掛時,原本發往該提供者的請求,基于虛擬節點,平攤到其它提供者,不會引起劇烈變動。
服務治理
服務治理的概述
服務治理主要作用是改變運行時服務的行為和選址邏輯,達到限流,權重配置等目的,主要有:標簽路由,條件路由,黑白名單,動態配置,權重調節,負載均衡等功能。
執行過程
1、消費者,提供者啟動成功,訂閱zookeeper節點
2、管理平臺對服務進行治理處理,向zookeeper寫入節點數據
3、寫入成功,通知消費者,提供者
4、根據不同的業務處理,在invoker調用時做出響應的處理
相關案例
服務禁用
服務禁用:通常用于臨時踢除某臺提供者機器
configVersion: v2.7 scope: application key: demo-provider enabled: true configs: - addresses: ["192.168.191.2:20883"] side: provider parameters: disabled: true
服務降級屏蔽
服務降級,當服務器壓力劇增的情況下,根據當前業務情況及流量對一些服務和頁面有策略的降級,以此釋放服務器資源以保證核心任務的正常運行。
容錯:當系統出現非業務異常(比如并發數太高導致超時,網絡異常等)時,不對該接口進行處理。
屏蔽:在大促,促銷活動的可預知情況下,例如雙11活動。采用直接屏蔽接口訪問
configVersion: v2.7 scope: service key: org.apache.dubbo.samples.governance.api.DemoService enabled: true configs: - side: consumer parameters: force: return 12345